茶文化世界特产网

世界特产网
汇集全国旅游信息,旅游景点大全,旅游百科知识

潮州牌坊街

门票:免费潮州牌坊街介绍:四进士坊坐落于四进士亭巷口。屹立在大街四进士亭巷口的四进士坊,上坊镌上为翰林院修撰萧与成.陕西道御史苏信。河南道御史陈大器,行人司正薛侃立。左镌潮州知府丘其仁.通判黄洪.范惟恭,推官秦撰建。话说萧与成,明朝正德丁丑...

门票:

免费

潮州牌坊街介绍:

  四进士坊

  坐落于四进士亭巷口。屹立在大街四进士亭巷口的四进士坊,上坊镌上为翰林院修撰萧与成.陕西道御史苏信。河南道御史陈大器,行人司正薛侃立。左镌潮州知府丘其仁.通判黄洪.范惟恭,推官秦撰建。

  话说萧与成,明朝正德丁丑科进士,字宗乐,号铁峰,潮阳人,授翰林院国史反省,至孝,秉性高洁。

  他使民众不需要交纳虚粮以外,还为潮州人民做了两件大好事,一是过去身先士卒,带乡勇打击入侵倭寇,保住了棉城。二是棉城护城河雍塞时,他带头疏通以利运输和防御,后来经费不足,又变卖家财以还清疏资工程成本。他还是个文学家,多有著述,书录于《铁锋先生遗稿》。

  明代的陈大器、薛侃、苏信三人与萧与成同为明正德丁丑科(1517年)进士,陈大器,字国成,号石塘,潮阳人,为官以政绩卓越升御史;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先生,揭阳龙溪(今潮安庵埠人),性至孝,授行人司(掌朝觐聘问)行人。

  因母逝守孝,结庐于梅林潮西虎山,讲学不辍,人称中离先生。他师承王阳明(守仁),学习他所创立的心学,公开批评朱熹理学,影响遍及全国。苏信,字宗玉,号确轩,铙平人,中进士后,官监察御史,决狱明断,施政公平,百姓称颂。

  文宗方伯皇命三锡坊

  坐落于军厅巷口。宗方伯坊在军厅巷口,为明代福建左布政黄琮建。此坊作南北向,南额皇命三锡。

  黄琮,号玉田,明铙平宣北都大埕(今铙平大埕镇黄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授大理评事,掌司法,治狱有方,平反不少冤案,对犯罪施之以法,深得民心。告老返乡,修筑东津堤,江东急水塔,做了不少利民善事。

  黄琮曾升任云南督学故称文宗方伯是一方之长之意,黄琮曾任福建左布政使,故尊为方伯。

  坊的北额镌皇命三锡。锡通赐,赐予,指黄琮曾任云南督学,福建布政使。其祖允德,父夙兴,亦得赠布政使。故称三锡。北额言其官职,南额言其荣耀。

  此坊不只为了纪念黄琮,而且纪念着抗日英烈们。
1939年此坊西北处为日寇驻军司令部。当年7月15日,国民党军独九旅625团在团长伍少武指挥下攻入潮州城,与日军巷战。包围日军司令部及各据点,激战三昼夜,伤亡400多人,其团三营营长黄塑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时不幸被敌人击中,横尸坊下。后因日寇援兵赶到,攻城部队接应不协调只好撤退。

  大家怀念英烈,便到坊下拜祭,日寇便把此坊拆除,,但抗战阵亡将士永远活在潮州人民心中。

  状元坊

  坐落于铺巷口。海量的牌坊中,位于大街铺巷口的状元坊可以说是最著名的了。

  状元坊与其它坊相比,在外观上有非常大有什么区别它的第一层承载全亭上部的坊梁是整条的,有国家栋梁的象征,而其它牌坊则不是整条横石。状元坊是为明嘉靖壬辰状元林大钦建。

  林大钦,字敬夫,海阳东莆都(今潮安金石)人,自号东莆子,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及第,依例听选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在新科进士中,只有状元才能获此殊荣。负责起草制诰,修史著作图书等,尤以修史为重,故林大钦也被叫做东莆太史。

  一说起林大钦,可是家喻户晓的,他的传奇故事讲一天一夜也讲不完。林大钦是潮州唯一的一名状元,他的聪明才智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传闻林大钦原名大茂,启蒙老师叶臻为试其机敏,曾出对:竹架满园,岂能成林大茂?林大钦知他说竹子难为栋梁材,便以先开花后才生竹的寒梅回对:梅花魁首,何曾从叶先生。叶臻知其有大志,又作一非常大困难程度的字联:此木是柴山山出,那知林大钦立即回对:白水是泉夕夕多。叶臻为赞赏他的才华,便给林大钦把大茂改为大钦,有钦佩之意。此后,林大钦还有智斗翁万达、呤诗借宿、巧计救广东等故事,已是街知巷闻。更不要说洋洋4500除言的《廷试策》,它尖锐地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病,并且详尽地剖析其缘由,又提出八项除弊手段。并直言儆告皇帝诚坦恳至清虚寡欲以富民生足衣食

  廷试策》不只在形式上以其明快奔放的文笔博得嘉靖皇帝的垂顾,更是在内容上以其切中时弊的政治见解和精辟论述打动了当时髦未完全昏庸的嘉靖皇帝之心。

  这样来看,林大钦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高的。

  圣朝使相覃恩三锡坊

  坐落于翁厝巷口北面。铺巷口的圣朝使相坊是为进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

  北额镌覃恩三锡。圣朝,是封建年代尊称本朝。

  使相是称呼兼大学士的总 督。

  北额称郑大进官职,而覃恩是旧时帝王对臣民的封赏(或赦免),三锡即三赐,说的是郑大进自其曾祖得赠三代医生。

  郑大进,字誉捷,号谦基,又号退谷。揭阳梅岗都山村(今揭东玉滘镇)人。出身书香人家,有神童之誉。清乾隆元年(1736年)登进士。官至直隶总督。授太子少傅衔。郑大进在乾隆盛世中是一位有才华,有经济天分,又有改革精神的实干家,深得皇帝倚重。他改革盐价及征蜡征粮的方法。注意兴修水利,赈灾救灾,体恤民情,惩治邪恶权势。立下不少功绩。更难得的是他官阶不小,却胸怀开阔,宽容博爱,两度修书只为墙,叫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四句到今天为后人所传诵的诗,乃源于清朝著名宰相郑大进之口。

  传闻乾隆四十四年郑大进任湖广总督时,因其亲戚修新府而与邻居为墙起了争执,邻居要占过其家三尺之地。亲戚们便先后修书两封给郑大进,请他叫地方政府派人勘察其墙基。岂料郑大进却在回信中附上了这四句诗,期望他们可以为其他人着想。亲戚们了解了他的意思,便让出了三尺之地,邻居过意不去,也让出了三尺之地。这就是名闻遐迩,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六尺巷。

  他家乡山美村是小姓,常与人口多的邻乡池厝渡发生纠纷,山美村民要郑大进出面整治池厝渡人,郑大进便告诫乡亲,有千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要大伙以和为贵,他的高尚品格感动了两村村民,从此两村和睦相处相安无事。郑大进这种忍让宽容的精神,岂不是大家打造和谐社会所应有些精神吗?

  这一座牌坊,让大家每个潮州人深记他的贡献,让他爱国爱民宽厚大度的精神代代传扬下去。

  理学儒宗铨曹冰鉴坊

  坐落于羊玉巷口。理学儒宗坊也叫四狮亭,是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

  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澄海苏湾都人,他的一生以清节知名,在治政和治学上都非常出色,有岭海士医生仪表的美称,清万历二年(1574)考中进士,历任江西万年知事,北京礼部制司主事,湖广秋闱主考,尚宝司司丞(专掌皇帝宝玺、符牌、印章),又升任吏部选司员外郎,代行郎中之职,此额理学儒宗指他的学术收获。

  唐伯元师事吕怀,精通天理良知之学,践覆笃实,为文士所崇敬,故誉为儒家的宗师。南额铨曹冰鉴的诠指选拔,曹为官吏,冰指清白,鉴如明镜。这里指唐伯元迁吏部员外郎,考功文选郎中,明帝整顿铨政,他能悉心整剔,使铨政肃清。故誉之为铨曹冰鉴。

  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系四柱三间三楼石坊。下层梁坊间并按排嵌砌着两幅通雕麒麟,中间是梅花鹿,双狮和锦鸡,含义是高官厚禄,公正无私和衣锦回乡。此坊俗称四狮亭,因正中两柱前后各立一对石狮子,这在潮州牌坊中是绝无仅有些。

  牌坊上的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不只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涵深刻的文化内涵,象征着潮州人美好的心愿,期盼健康、长寿、富裕、人丁兴旺、吉祥如意等。正当大家驻足细看时,一名77岁的许伯又给大家讲起四狮亭发生的刘进忠反清复明的生动故事。(历史小说《三春梦》有关故事已作了描写),他讲到当年刘进忠和清军副都统邓光明在城里厮杀,邓见刘进忠坠马,急忙追上,将左手铁链望刘进忠打去,却打着四狮亭的石狮,石狮耳朵打去了一只,邓眼睁睁看着刘直奔镇台衙门而去。自此石狮缺了一只耳朵。潮人也有了一句歇后语四狮亭石狮独耳,暗示此人姓陈。

  柱史坊

  坐落于柳衙巷口。柱史坊是为明御史许洪宥建 许洪宥,字舜仁,海阳(即潮安)人。

  许洪宥,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人,任广西临桂县教谕,以学行出色,征为御史,敢直言。明刑科给事中窦明固言事下狱,洪宥疏救获免。后因父亡故,回乡守孝三年。期满,回朝任职。病逝于家里。

  御史是谏(提建议)官,秦汉设御史府,东汉称为柱台以示要紧。故也称御史为柱史。

  柱史坊右额镌明监察御史许洪宥,左额镌钦命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金 。

  下坊梁镌明正德丁丑(1517年)夏。

  三世尚书四朝大老坊

  坐落于分司巷口。三世尚书坊是为赠太常卿林瓒,子林乔惯及孙户部侍郎赠尚书林熙春建。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明万历十年(1582年)中进士。在京任职期间,河北玉田县发生兵变,林熙春不考虑个人安危,进城向判军宣扬朝廷威德,陈说利害,终于使他们归顺朝廷。

  在任大理寺时,能革除私弊,树立廉洁之风,订约官,约民十六项,他勇向皇帝进谏。如止东封(泰山),减织造,停采珠,回青(进贡猎鹰)皆于国体有关。后因太监魏忠贤当权,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遂辞官回乡。四潮后,林熙春关心家乡,兴利除弊,多次向地方官建言献策。他在潮州争盐税,减里役,倡建凤凰台,三元塔,浚三利溪,修文庙;在龙溪倡建许陇堤桥,建文昌阁,创龙溪会馆,向官府争取减轻龙溪差役十分之四,他尽心竭力为地方兴办很多公益事业。

  林熙春终年80岁,皇帝追念他的功绩追赠其父,祖父为尚书号码被封,合林熙春为三世尚书并立牌坊表彰。坊的南额镌有四朝大老那是因林熙春辅万历,泰昌,天启和崇祯四朝皇帝,故为四朝,大老是对他资深望重的大官称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坊额八字均尺半见方,遒逸绝伦,含苏轼、黄庭坚、米芾之能,为全城额坊字最好。相传为吴殿邦所书。清大书法家翁方纲(北京宛平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南阁学士)来广东督学时见此八字赞不绝口,叫人拓下,排为四尚四书朝大三老,一时传为佳话。其实牌坊街字都甚佳,艺术价值非常高,难怪俗话说:大街看亭字。

  宗伯学士三世宫端坊

  坐落于载阳巷口。宗伯学士坊是为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建。

  黄锦,字孚元,一作絅存,号絅庵。饶平县宣化都(今大埕镇上黄村)人。他博学能文,熟谙当代掌故。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授翰林学院反省。参与篡修《明神宗实录》。为人刚正不阿,拒绝为魏忠贤建生祠;崇祯四年任辛未科会试同考官。选拔的都是知名士子。所任官都是皇帝的身边侍臣,特别是詹事一职,是主掌对朝廷机要文书管理。可说是心腹之臣,又历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左、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南京礼部尚书。因病告归,闻崇祯自缢于煤山。悲痛欲绝。

  清顺治二年(1645年)。福王朱由崧在福建打造政权(隆武),黄锦出为礼部右侍郎,晋为尚书,郝尚久反清时,黄锦倾家助饷。事败后黄锦逃匿隐居潮州石庵山。直至八十三岁才过世。黄锦博学能文,著有《华耕堂集》。

  黄锦官至尚书,故称宗伯,当过侍讲学士,故额为宗伯学士,左坊眼镌有旃复纶恩意思说黄锦曾屡次受皇帝的下诏表彰;右坊眼镌:玉铉冰鉴则言他为人高洁廉正。南额镌的是三世宫端是由于黄锦曾任詹事府正詹事,负责内宫事务,父祖因而赠其官,故称之。左坊眼镌棣萼齐芳是指兄弟进士(兄琮也是万历戊戌进士),又有弟琦万历庚举人故谓之(棣萼比喻兄弟)右坊眼镌桥梓济美。桥梓是父子,意即赞父子冠绝当世,超越同辈。

  戊辰八贤盛世元凯坊

  坐落于广源街口。盛世元凯坊又称戊辰八贤坊,是为崇祯戊辰进士同榜八人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建崇祯戊辰为明崇祯元年(1628年)。他们就是被潮人尊称的后八贤。

  盛世元凯,指国家兴盛之时,善和之士。《左传.文》谓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凯。后人称皇帝辅佐大臣作元凯。坊额八贤为贤君盛世之元凯,同榜八进士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辜朝荐、字端敬,号在公,海阳(潮安)金石大寨人,官至礼部科给事中。明亡,支持郑成功、郑经反清复明,郑成功光复台湾.他到台湾后除支持郑氏父子屯垦开荒.寓兵于农,积极反清复明外,还以诗文写下了台湾最早的第一批文字作品,被叫做台湾文化的发展者和早期的传播者。去世后,台湾民众特建祠祀奉它.

  郭之奇,字仲常,别字菽子,号正夫,又号玉溪,揭阳县城东门人。明亡,倾尽家产支持隆武及永历帝抗清,后被清兵所捕,拒降被杀。

  黄奇遇,字亨臣,号平斋,揭阳渔湖广美人。

  宋兆禴,字尔孚,号嘉公,揭阳渔湖凤围村(今属榕城区)人。

  李士淳,号二河,又号玉溪,程乡(今梅州梅县区松口镇洋坑村)人。

  梁应龙,字霖海,原籍饶平,世居海阳(潮安)东津。

  陈所献,号乐庵,饶平人。

  杨任斯,字君赓,普宁人,落籍海阳(今潮安庵埠文里村) 。

  以上八贤都是为官清正,功业卓著,又是凛然正气,高风亮节的饱学贤士.崇祯戊辰科是潮州明代科举上巅峰,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科。此坊也是潮州科举坊中最后一个科举坊。清代的科举出身士子远不及明代多了。

  恩光洊锡坊

  坐落于东门街古井东侧。恩光洊锡坊是为封尚书翁玉建,翁玉,字文璜,号梅斋,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鮀浦镇)人。

  翁玉是位品德高尚宿儒,兵部尚书翁万达爸爸,翁玉学识丰富,精经学,家教严谨,教育翁万达为人所称道。

  恩光指古时候帝王或朝廷给臣民的恩惠,封赠。

  洊锡的洊有连续之义,锡通赐指皇帝连续封赠翁玉四次,翁玉被敕封承德郎,户部主事,加封中宪医生,广西按察司副使,通议医生,兵部左侍郎,资善医生,兵部尚书(正三品)。

  七俊坊

  坐落于东门街古井西侧。七俊坊是为嘉靖甲辰科进士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建。

  嘉靖甲辰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

  俊者,才智出众之谓。坊是为缅怀表彰七位明代才智出众的进士而立。

  七位中林光祖、黄国卿、郭维藩、陈昌言、都为揭阳人,章熙、苏志仁、成子学都为海阳(潮安)人。

  少司马大总制坊

  坐落于东门街口南面。少司马坊是为兵部侍郎总督宣大等处翁万达建。(总督河北宣化,山西大同)。坊的北额镌大总制下镌明,赐进士,兵部尚书,三边总制翁万达建。旁镌皇明嘉靖廿五年(1563年)立,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桂堂重修,总制即总督,三边为蓟镇(今津蓟县)宣化和大同。坊的南额镌少司马。司马,《周礼》六官之一的夏官司马,掌军事,军需等事。后代以大司马称兵部尚书,以少司马称兵部侍郎,由此知建此坊时翁万达只不过兵训侍郎,未封兵部尚书。翁万达作为一代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确不失为潮州,乃至岭南先贤中军功最卓著,诗文也最具备特点的人物之一,他的事迹广为传播,被叫做岭南第一臣,誉为国之干城。伴随国外潮人的足迹,他的声名也远播异邦。如泰国,他被誉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竟多达100多处。

  翁万达,字仁夫,号东涯。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今汕头鮀浦镇)人。嘉靖鮀丙戌(1526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升郎中,出任梧州知府。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时总兵仇鸾横甚,纵部兵为虐,万达执其健卒挞之。因此声绩显著,擢升为广西副使,且向朝廷建议整顿土司有功,平莫登叛乱功绩更大,壬寅(1542年)晋为四川按察使。癸卯(1543年)转调陕西左右布政使,不久升为副都御史,12月拜兵部侍郎总督宣(化)大(同),山西,保定军务,人称三边大总制。后又揭发宗室有叛乱行为而提高为兵部左侍郎,再升右副都御史。

  翁万达总制三边,亲士卒,严守备,修筑大同西路,宣府东路长城1000多里,并对长城的敌台予以改良,巩固了边防,嘉靖帝为奖励其功,特恩荫其子翁思佐为户部中郎。翁万达督战六载,主要对手是蒙古鞑靼部的俺答汗。其时俺答虽权势张,控弦数十万,但总不敢大规模进犯,边关一度出现了升平景象。在曹家庄一役中,翁万达亲临督师,以少胜多,威名摄敌。明世宗闻讯,立即授与他兵部尚书之职。但不幸其父去世,翁万达匆匆南归奔丧。此时俺答即无顾忌大兴兵犯境,在他归里第二年7月,大同失守,京畿震动,世宗急诏万达抵边关,万达因丧期未满,又加上自己背疽发作,派义子翁从云携带《乞恩陈情终制疏》上京,尚未抵达,俺答已从北口直迫都城,世宗又连下两道金牌催促翁万达,万达尽管背疽剧发,仍奋身兼程赶京,可离京万里,历四11日才抵京报到,此时皇帝听信权奸严嵩,仇鸾谗言,疑万达避事,更又因谢疏字讹,把他从兵部尚书降为兵部侍郎,后又将它削籍为民。在回乡至福建清流县途中,背疽疾发,至上杭县不幸于舟中去逝。享年五十五岁,等帝感边防重任非万达莫属,诏令他再任兵部尚书,诏命到达时翁万达已去逝四天了。隆庆中,翁万达被追谥号襄敏诰。[2]

  节镇三省诰敕重封坊

  坐落于三家巷口。诰重封坊是为封知县赠知府陈以贲子梧州知府后升贵州副使陈志颐建。

  坊额镌刻诰敕重封,诰敕,是诰封,敕封的合称,明清时皇帝对官员及亲属授与爵位名号的封典,五品以上用皇帝之诰命授与,称诰封;五品以下用敕命授与,则称敕封。

  陈以贲以子志颐而初敕封宣化知县(正七品),继而诰赠梧州知府(正四品)。坊南额镌节镇三省,是因陈志颐曾奉皇帝命令在贵州及湖广(今湖北、湖南)的五开、广西的南州等处整顿、安抚三省地方行政机构和军队武装设施,政绩颇著,因此坊字作节镇三省以彰其功(此处节指符节,古时候用以证明身份的凭证)。

  陈志颐,字养洛,明海阳秋溪(今潮安官塘)人,明万历元年(1573年)举人,为官能恪尽职守,常有建树,受过赐金币、内膳奖励。

  侍御坊

  坐落于三家巷口。为明进士、苑马寺卿成子学建。

  侍御,即侍御史。成子学曾任监察御史,故称侍御。苑马寺卿,明官名,主管皇帝用马及政府牧马场。

  两京科道金榜联芳坊

  坐落于开元路口北面。为明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弟吏科给事中郑寯建。

  两京,一说指郑安任职的两地,一说郑安、郑寯任职的两地。科道,明设两大监察机构,其中给事中分为六科,监察御史分十三道,合称科道。

  台省褒封科甲济美坊

  坐落于金聚巷口。为明户部郎中李思悦之父李一庄,御史李春芳之父李大受建。

  台、省均为古官制。如唐设中台尚书省、东台门下省、西台中书省,此处代称中央机构。褒封,指李一庄受封为郎中,李大受受封为御史。科甲济美,指李氏一家出了四个进士,二个举人。

  大理少卿经略边务坊

  坐落于义井巷口。为明大理寺少卿吴一贯建。

  大理即大理寺,古时候掌管刑法的机构,卿为正职,少卿为副职。经略,即经略使,掌管边路的军事及行政。

  坊眉绣衣与廉宪均为官名。

  吴楚重镇四世医生坊

  坐落于甲第巷口。为清乾隆壬戊(1742)科武进士林炳星建。

  林炳星曾任湖北、湖南等处军务,故称吴楚重镇。本人及其曾祖、祖、父均受封武义、武功医生,故称四世医生。

  医生清泛指高级文官为医生,高武文官为将军。此处医生为专用封衔。郎中则等于部下面的司长。

  赐锦重光貤封叠被坊

  坐落于大石狮巷口。为清雍正甲辰(1724)科进士,河南巩县知县邱轩昂建。

  貤,转移也。清规定,受封的官员可将封衔转给家人,以光宗耀祖。邱轩昂将封衔转给父、祖,故称貤封叠被(音备,受之意)。

  榜眼秋台坊

  坐落于家伙巷口。为南宋建炎二年(1128)廷试2、,礼部尚书王大宝建。

  秋台王大宝曾任刑事长官,古称秋官,尚书古称台阁,故称秋台。

  玉署仙班木天人瑞坊

  坐落于石牌巷口。为清乾隆进士,赐翰林院侍读刘起振建。

  玉署、木天均指翰林院,人瑞指年寿特高者。刘起振88岁中进士,终年103岁。

  大理司平两浙都运坊

  坐落于辜厝巷口。为明大理寺评事郑崇建。因是太平路南端第一坊,俗称头亭。郑崇曾任大理寺司务、评事,及两浙都转盐运使。

  十相留声坊

  坐落于郑厝巷口。泰山北斗、十相留声坊原在义安路,建于明代。泰山北斗指韩愈,十相指历代被贬或随亡朝来潮的十位宰相。其中唐四位,均被贬;宋六位,三位被贬,三位随亡宋而来。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世界特产网 » 潮州牌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