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世界特产网

世界特产网
汇集全国旅游信息,旅游景点大全,旅游百科知识

佛坪山茱萸

佛坪山茱萸的基本介绍佛坪山茱萸,产于陕西佛坪县。山茱萸是国内传统中药材,又称枣皮、萸肉、药枣;蜀枣、山萸、山萸肉、实枣子、红皮树等。历代本草医书叫法各异,有蜀酸枣、魃实、鸡足、鼠矢诸名。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其医用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

佛坪山茱萸的基本介绍

佛坪山茱萸,产于陕西佛坪县。山茱萸是国内传统中药材,又称枣皮、萸肉、药枣;蜀枣、山萸、山萸肉、实枣子、红皮树等。历代本草医书叫法各异,有蜀酸枣、魃实、鸡足、鼠矢诸名。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其医用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其后的《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本草衍义》、《健康记》、《范子计然》;《千金翼方》、《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等诸古医典中均有记载。

山茱萸原产于国内,主要分布于陕西秦岭、河南、浙江、安徽、山西、四川等省。多为栽培,也野生于山坡的灌木丛中。陕西主产于汉中、商洛、太白山等地。海外在美、英、日、朝鲜等国亦有种植,均由国内传入。

古今驰名。陕西佛坪县,坐落于秦岭南坡腹地,汉中区域东北部。境内多山,林木葱笼,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1.4℃,≥10℃的有效积温3417.2℃,无霜期218天,每年平均降水量960.3毫米,沙质土壤,略呈酸性,极宜山茱萸的成长繁育,自古就是全国山茱萸的著名产地。

山茱萸还可制成药酒、饮料、果酱、果冻、果脯、蜜汁、罐头等多种食品。山萸酒的酿造见于史册记载,始于宋代。因为它有极高的医用价值和滋补效果,被历代帝王视为珍奇异宝,列为“贡品”。河南西峡县生产的山萸养生酒出口日本。陕西太白县、佛坪县等创建了山萸酒厂,年产山萸酒、山萸回春酒2000吨以上,畅销20多个省、市、区。
1992年,在曼谷举行的世界酒文化展会上,以质纯味美而获金奖,誉满世界。

营养成分

山茱萸其医用部分为去核后的果肉,称山萸肉,为名贵常用中药。据化学剖析,山茱萸肉含有山茱萸甙、皂甙、鞣甙、有机酸、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树脂、酚类、鞣质、黄酮体、蒽醌、香豆素、萜类内脂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21倍),还含有23种微量元素,具备人体必需的钙、钾、钠、硅、镁、磷和铁、锰、铬、锌、铜、锢、钒、镍等矿物元素。

商品特征

其味酸、涩,性微温,具备补益肝肾、固涩精气、收敛补血之效果。主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神经衰弱、心摇脉散、月经不调等症。山萸肉入药,国内在秦和秦以前就已开始用,到今天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历史民俗

据公元490年前后,南朝梁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名医别录》也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10月采实”。佛坪又是汉中山茱萸主产区,素有“山茱萸之乡”的称誉。

《本草纲目》列山茱萸为滋补上品,云:“久服可黑发悦颜,轻身延年”,“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温痹,去三虫。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鼻塞目黄、耳聋面疱、下气出汗,有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强身延年。治脑骨痛,疗耳鸣,补肾气,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止老人尿不节。治面上疮,能发汗,止月水不定。暖腰膝,助水脏,除所有风,逐所有气”。《药性歌诀》云:“山茱萸温,滋肾补血,益髓增精,乌须黑发”。近几年来,中国药学科学院研究发现,山茱萸有抗癌、抗辐射,治疗心血管疾病,补肝益肾、补血、免疫等六大效果。美国两家里药研究所临床证实,山茱萸对艾滋病毒的传播和孳生有较强的抑制用途。

佛坪山茱萸的辨别真伪

山茱萸经霜后,果实变红,色鲜艳,糖分多,一般于“霜降”到“立冬”之间进行采收。采收后加工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水煮法:将采收的鲜果,除去枝梗和果柄,放入开水中浸泡。泡透准时捞出,然后浸一次冷水,趁热挤去果核,再晒干或烘干。二是火烘法:将采回的鲜果,放入竹笼内,用文火烘至膨胀为度,当全部果实温度上升,手摸感到烫手时(约30~40℃),取出摊晾在竹席子上,待稍凉后把果核挤出,然后再晒干或文火焙干。宜放置阴暗干燥处,以防霉蛀变质。肉质果皮破裂皱缩,不完整或呈扁筒状,长约1.5厘米,宽约0.5厘米。鲜货表面为紫红色,陈货则为紫黑色,有光泽。基部有时可见果柄痕,顶端有一圆形宿萼痕迹。质柔润·,不容易碎,无臭,味酸而涩苦。以无核,皮肉肥厚,色红润者为佳。

获奖荣誉

1983年被国家列为全国三大山茱萸生产基地县之一。全县有山茱萸树180万株,年产干山茱萸约12万公斤以上,其产值占多种经营的近20%。所产山茱萸以果大(平均千粒重约1000克)、肉厚、味正、无病虫、色红油润、有光泽等特征而闻名全国。与杭萸肉、河南山萸肉并列为全国三大著名萸肉。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世界特产网 » 佛坪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