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灭西夏后,改名“宁夏”,含有平定西夏、稳定西夏、西夏“安宁”之意。宁夏回族自治区具备悠久的历史。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年代文化遗址中挖掘出来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迹表明,远在距今3万年前后,宁夏境内就有...




宁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灭西夏后,改名“宁夏”,含有平定西夏、稳定西夏、西夏“安宁”之意。
宁夏回族自治区具备悠久的历史。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年代文化遗址中挖掘出来的石器、骨器和用火痕迹表明,远在距今3万年前后,宁夏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他们创造了旧石器晚期的“水洞沟文化”。解放后,在宁夏境内陆续发现了较多的“细石器文化”、“马家窑文化”和“云筑网文化”遗址。这类遗址表明,距今六七千年到三四千年前,宁夏南北的“居民”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进人父系氏族社会、开始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并与中原区域有了密切的联系。商、周时期,境内有称为胡、羌,后又称为鬼戎、猃狁的游牧部落活动。周宣王时,曾在“太原”调查户口,表明当时不只已有较多人口,而且有了行政管理体制。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南部属秦,其空间区别别为义渠戎、朐衍戎等部族的聚居地。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后,打造中央政权,宁夏属北地郡。
西晋末年,匈奴人赫连勃勃于407—431年打造地方政权,自号夏,以统万城为都城,宁夏属其管辖范围。
唐朝分全国为十道,宁夏属关内道。唐王朝在灵州设大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于756年在灵武登基。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打造大夏国,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朝灭西夏后,设宁夏府路,开始迁入回回人。
明朝设宁夏卫,大量回回以“屯戍人户”的身份被安置在灵州、固原一带。 清朝建宁夏府。乾隆年间,银川发生大地震,原址受损紧急,乾隆帝拨下巨银用于重建家园,在城郊建新城,称新满城。乾隆将来,“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悉回庄”,成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民国初年设朔方道,1929年改为宁夏,辖除固原以外的现有市、县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
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仍沿用宁夏原称,辖区范围与民国时相同。
1954年,撤销宁夏,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空间区并入甘肃。
1958年十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辖原属甘肃的银川专区、吴忠回族自治州、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及泾源、隆德2县。
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的5个公社并入宁夏。
1979年,这类区域又划回内蒙古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