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世界特产网

世界特产网
汇集全国旅游信息,旅游景点大全,旅游百科知识

太仓糟油

清代袁枚《随园菜谱》云:糟油出太仓,愈陈愈佳。《太仓州志》云:色味佳胜,他邑所无。糟油创制人为清乾隆年间的李梧江。他在太仓城内开设多家经营酱铺业的作坊与铺子。平素喜钻研食品调料。他用酒浆配以各种香料入缸封藏,数月后,开缸启封,发现这种液体调...

   清代袁枚《随园菜谱》云:糟油出太仓,愈陈愈佳。《太仓州志》云:色味佳胜,他邑所无。   糟油创制人为清乾隆年间的李梧江。他在太仓城内开设多家经营酱铺业的作坊与铺子。平素喜钻研食品调料。他用酒浆配以各种香料入缸封藏,数月后,开缸启封,发现这种液体调味品具备酱色、糟香、鲜美等特征,经自己家里与馈赠亲友尝试后,一致反映味道最佳。于是李梧江再选择香料搭配,第三改进,遂制出了能解腥除异味、提鲜增香、开胃增食的新调味品??糟油。   据记载,糟油由老意诚偏方制造,每次投料后还要渗入适合的糟油底子,即糟油脚。有人谓糟油之妙,在于它的底子,此乃百余年来长期累积的精华,没它就没老意诚的糟油。  太仓糟油,于1816年正式酿制发售,渐各传四方,成为官礼。因慈禧太后爱吃糟油,常派人来太仓采购,故太仓老意诚糟油店中曾有一块进呈糟油的金字招牌。  太仓糟油在1914年、1921年、1925年举办的江苏一二三次地方物产展览会上,均获奖章奖状;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展会时曾获超等大奖和金质奖章一枚。 百余年来,太仓糟油名声日隆,畅销海内外,深受美食家喜欢。   清朝嘉庆年间(大约在1812年前后),在江苏太仓县有一个李姓商人。他经营着几个酿造作坊,交易做得非常大。他不但在做买卖上精明强干,而且对食品也非常有研究。  一天,他来到酿酒作坊,一边看着伙计们干活,一边想:酒可以当作做鱼时的调味品,能否在酒浆里加些配料做成一种美昧的液体调味品呢?于是,他决定亲自试制。他将白糯米浸水蒸熟,加入甜酒药,入缸发酵五十多天,酿成酒浆原液。他在酒浆中加上丁香、月桂、玉果、茴香、玉竹、香菇、白芷、陈皮、甘草、花椒、麦曲、盐等二十多种辅料,最后定型。密封了一段时间后,拿出让亲友品尝,色味俱佳,大伙齐声称赞,拍案叫绝。李某也喜出望外,决心正式生产,并定名为糟油。后来,他又进行了改进,把新品兑入糟油底子,入缸密封一年后再供应,味道更佳,而且时间越长糟油越香。自此将来,做糟油的老意诚便美名远扬了。  太仓县有一个名叫钱调甫的人,他在河南当巡抚。有一年,钱巡抚回乡省亲,见糟油味道香美,回去时便带了一些。为了巴结上司,他还送给李鸿章不少糟油。李鸿章见此品罕见,又献给了慈禧太后。有一天,慈禧正生气,胃口不佳。突然想到了李鸿章送来的东西,便叫人往几盘冷莱上浇了点。尝了尝,竟大提鲜味,大开胃口。她立刻眉开眼笑,派人去问李鸿章此品源于什么地方。李鸿章见太后爱吃,就派专人到太仑县定购。自此将来,老意诚店内挂出了进呈糟油的金字大匾,买卖兴隆,声誉日上。 太仓糟油之所以色美味佳,重点在于老意诚有陈华糟油底子兑入新品,不然,再下功夫也不可以保证水平。这也是其他店望尘莫及的。所以,多年来,这陈年糟油底子就成了老意诚的命根子。在几次动乱中,老意诚一直想方设法、不惜代价地保存糟油底子,使太仓糟油能一直流传下来。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了万国展会。很多人品尝了太仓糟油之后,大出意料之外,其它国家的相同种类商品简直不可以比。于是,太仓糟油获得特等大奖,荣获金质奖章。  从此,太仓糟油扬名于国门以外,香飘欧亚各国。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世界特产网 » 太仓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