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潮盛铜锣的基本介绍方潮盛铜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响铜礼乐圣器。自十八世纪中叶,已负150年盛名。据浮洋镇志记载:方潮盛铜锣传承,已逾五代。方潮盛铜锣,是潮州传统民间打击乐器的泰山北斗,故潮州传统民间谚语云:少一弦亦歌,少一锣无乐。这样来看,...

方潮盛铜锣的基本介绍
方潮盛铜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响铜礼乐圣器。自十八世纪中叶,已负150年盛名。据浮洋镇志记载:方潮盛铜锣传承,已逾五代。方潮盛铜锣,是潮州传统民间打击乐器的泰山北斗,故潮州传统民间谚语云:少一弦亦歌,少一锣无乐。这样来看,其艺术价值在潮州人民心中,是绝对必不可少的。方潮盛铜锣,因其很多的历史缘由,其绝无仅有些制作技艺,传承,已界濒危。如没有效的保护手段和政策扶持,这朵潮州的传统民间礼乐圣器之花也将面临凋谢。
方潮盛铜锣厂商品十分丰富,有深波、苏锣、马锣、斗锣、月锣、挂锣、车锣、京锣、曲锣、加冠锣、虎狮锣、广钹、佛钹、床头钹、斗钦、大丁钦、钦仔、佛铃、音罄、响钟、大铜钟、号头(大唢呐)、铜臼等二十多个品种。尤以曲锣、深波的定音功能最为精良。
历史民俗
铜锣在清中期后传至潮州,到今天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潮州铜锣以方潮盛铜锣最负盛名。
清道光年间,原潮安县浮洋镇仙庭乡方氏第十七代孙方明治到福建连城县谋生,拜当地一位铜锣师傅为师,学得铸铜锣的技艺,后回乡创办小作坊,独家制作铜锣。因其商品上乘,销路甚广,创办铜锣铺的旧址到今天仍留下“仙庭铜锣城”的美称。后为供销便捷,方明治迁作坊于浮洋墟新埠头,铺号“方潮盛”。自此,作坊生产日益兴旺,主要商品有锣、钹、铃等类。
清光绪年间,方潮盛铜锣已享誉潮汕区域,其铜器的制作品种日益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间接推进了潮剧、潮乐的进步。
方潮盛铜锣技艺由方明治传给方君圃,民国初年传至方学基。方学基以制作工艺更精湛,铜锣音色更美、声幅更大、无杂音、经久耐用而更有声誉,尤以首创深波(低音铜锣)、曲锣(高音铜锣)为著,使潮乐、潮剧的打击乐器配搭完整、丰富,为潮乐、潮剧界所称道。
潮汕沦陷于日军时,百业衰败,方潮盛铜锣铺被迫停业,抗战胜利后才恢复生产。1948年,方学基去世,铜锣店由其子方俊仕、方俊惠、方俊哲三人相继经营。
为扩大生产,方俊仕的两位叔父另立门户,办起“方潮丰”和“方潮茂”两家铜锣铺,但因“潮盛号”技艺高超,经营有方,用户十分信任,国内客户争相购买“方潮盛”铜器,国外客商更是认准“方潮盛”字样。因此,“三水归一河”,“潮丰”和“潮茂”两家作坊又并入“潮盛”号②。
中国成立后,百业兴旺,方潮盛铜锣复办成厂,且越办越好。1956年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中,该厂纳入公私合营,当年末被改为国营企业,厂名“潮安县地方国营方潮盛铜锣厂”,厂址在潮安浮洋中兴街,方俊仕任技术厂长。1969年,铜锣厂移往庵埠,时逢“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不准用私家铺号,方潮盛铜锣厂被迫改名为“潮安县国营铜锣厂”。1984年,方俊仕举家从庵埠回浮洋办厂。
方俊仕铸造铜锣的方法独特,修音定音超群,在潮汕及闽南一带有“铜锣王”之美誉。潮汕民间流传一些方俊仕与方潮盛铜锣的故事,其中以“一锤定音”故事最让人津津乐道;
传承价值
方潮盛铜锣,是广东潮州汉族民间打击乐器的泰山北斗,故潮州民间谚语云:少一弦亦歌,少一锣无乐。这样来看,其艺术价值在潮州人民心中,是绝对必不可少的。
方潮盛铜锣制品,具备突出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质朴方圆的型态,击打时铿锵震惊的原动感,都使人过眼不忘,充耳常鸣。就算远涉重洋,漫迹环宇,都是召唤赤子之心的袅袅乡音。在潮汕区域的传统民俗活动中,具备广泛的用法价值,并具备群体性、社会性、世代传承的特征。
传承状况
清道光年间海阳县(潮州)人方明治开设。初设店于潮州城,后迁浮洋镇。所制铜锣一向闻名于粤东。民国年间传至方学基,更以制作工艺精湛,铜锣音色美、声幅大、无杂音、经久耐用而颇有声誉,尤以首创深波(低音铜锣)、曲锣(高音铜锣),使潮乐、潮剧的打击乐器配搭完整、丰富,为潮乐(剧)界所称道。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方学基死后,铜锣店由其子俊士、俊惠、俊哲三人继续经营。1956年改为集体所有制的生产社。1972年迁至庵埠镇,与庵埠印刷厂、电器厂合并为一厂。1979年又分出迁回老店旧址浮洋镇,生产的铜锣仍以名牌优质行销粤东和东南亚。